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水是地表最多的分子。长期以来,“水的结构是什么?”是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资料图片)
“水的结构是什么?”这是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科学》在创刊125周年特刊中提出的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自然界的水,不是以单一水分子(H2O)形式存在的,而是由若干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聚合在一起,形成水分子簇,俗称“水团簇”。水分子通过自身不停振动和转动,以及内部氢键断裂与生成过程,促使水团簇形成各种动态的网络结构:少量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呈现平面型,当水分子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水团簇就会呈现立体结构——这也被称作水滴。
最小的水滴有多大?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认为最小的水滴是由6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然而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研究员与杨学明院士团队,以及清华大学李隽教授研究团队在由5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中,发现了三维立体结构的存在,证明最小水滴是由5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
“我们利用大连相干光源,揭示了有限温度条件下水分子5聚体已开始呈现体相水的结构特征,从全新角度诠释了水的奥秘。”江凌说。
他们利用自主研制的红外光谱实验装置,首次发现5个水分子团簇(H2O)5,具有三维立体水团簇结构的特征;采用自编的TGMin程序结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学理论方法,计算了水团簇的各种稳定结构和红外光谱,理论与实验高度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在有限温度条件下,(H2O)5的二维和三维结构可以共存,三维立体结构的形成是引起红外光谱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他们还提出了三中心二电子氢键模型,精准分析了水团簇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
该实验揭示了由5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已开始呈现水的立体结构与光谱特征,突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最小水滴是6个水分子团簇的传统认知,为揭开水的微观结构演化奥秘提供了新思路。
(原载于《经济日报》2020-07-12 09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