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万年前东北渔猎人群出现世袭等级

2020-06-15 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字体:

语音播报

有意识的颅骨改形行为导致松花江人颅骨(左)和脑(右)严重变形。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团队在《考古与人类科学》上发表研究成果,发现了1.1万多年前在中国东北出现世袭等级的古人类化石的证据。研究显示,中国东北地区的狩猎采集人群是中国最早进入复杂社会的人类居群之一。

  “在数千块沉入江底业已石化的骨骼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人类的脑颅化石,它的奇特形态是揭示1.1万多年前在这个过着渔猎生活的人群中出现世袭等级的关键证据。”倪喜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这一人类头颅化石属于一个约35岁的中年男子,被称为松花江人壹号。碳十四同位素测年的结果显示,松花江人壹号生活在距今约11400年前到11200年前之间。

  这一颅骨化石,前额和枕部有非常平整的圆形扁平面,显示出是婴儿期长时间紧箍在坚硬平面上的结果。通过高精度CT扫描,研究者重建了这颗头颅的脑内模,发现其内的脑和供应脑部血液的主要血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特征表明了其在婴儿期进行了复杂而长期的人工改形活动。

  倪喜军指出,颅骨人工改形行为在人类学中并不罕见。在中国,颅骨改形曾经是某些驰骋于北方数个世纪的匈奴人的标志性特征,也是西域龟兹人的文化习俗。

  “有意识的颅骨改形作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可以告诉我们更多社会发展的脉络、文化扩散的方向。”倪喜军指出。

  生活于东亚的早期人类族群,包括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人类族群,尽管有相当数量的头骨标本被发现,但是经过人工颅骨改形的个体却非常少,说明在这些早期人群中已经出现了社会分化,只有少数个体践行颅骨改形活动,并一代代地传递。

  倪喜军指出,距今约11700年前,人类进入了地质时代上的全新世纪。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社会分层,世袭的文化行为不断增强,复杂社会由此不断发展起来。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2520-020-01045-x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6-15 第4版 综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