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近50年中国西北变湿原因获揭示

2017-11-21 中国科学报 柯讯
【字体:

语音播报

  最近,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博士彭冬冬与其导师、研究员周天军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分析,指出自1961年以来中国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并主要集中在西北西部;他们进一步基于水汽收支诊断分析方法发现,热力因子(水汽变化)和动力因子(环流变化)均对西北变湿有显著正贡献,且前者贡献更大。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学报》。

  中国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陆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因远离海洋、南靠高原,形成了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特征,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该地区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近年来有诸多观测分析指出该区域在过去几十年来存在着显著的变湿趋势,但原因并不清楚。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域的能量收支并指出,一方面,西北地区地面向下的长波辐射增加,致使地面向下的净辐射增加,有利于蒸发增强,因此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升高,有利于降水增加;另一方面,近几十年来亚洲夏季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发生了显著南移,致使西北地区上空出现正涡度平流异常,引发局地上升运动增强,为降水的增多提供了有利的动力环境。

  “这一工作的价值在于明晰了造成降水增多的水汽收支过程,特别是关于热力项和动力项的分离,有助于我们从物理上理解造成降水增多的原因。”彭冬冬说,“不过,西北地区水汽收支研究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系统的、长时间的、质量可靠的资料极为缺乏,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促进资料共享,从而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上理解西北干湿变化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

  另外,他强调,这项研究揭示了与水汽变化有关的热力项和与大气环流变化有关的动力项的贡献,尽管这是机理研究上的显著进步,但离彻底明晰变湿的原因还有距离;未来要关注包括西北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长期干湿变化。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7-11-21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