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记者10月26日从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以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成效显著,主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向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就有关情况进行介绍。
据汪海洲介绍,《规划》批准实施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进行了一系列专项部署,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三大类10项工程全面展开。
张亚平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于2015年完成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简称《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表明,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屏障功能总体维持向好。近20年来,西藏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西藏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提高到65.6%,减轻了对林草生态系统的破坏,改善了当地生活卫生条件。西藏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增加显著。
与此同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生态系统水源调节作用波动中提升,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增加了2.65%;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作用开始发挥;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2.56%。
《评估报告》还认为,西藏生态屏障保护工程实施奠定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构架,后续的工程实施将进一步改善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至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后,将能够基本实现“有效保护、成功治理、稳定向好、生态安全”的《规划》目标。
(原载于《人民日报》 2016-10-27 02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