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28国300余位遥感科技领域和数字地球领域专家11月25日会聚三亚,参加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多位专家指出,空间观测和空间信息技术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
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徐冠华院士指出,来自世界各国包括东盟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与我国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谋划空间科技助力“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际空间对地观测领域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合作和共赢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地球观测领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在开幕式上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认知对象的优势,在应对自然资源枯竭、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退化、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城市规划、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会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一带一路”规划和整体布局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会议也将进一步促进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加强在对地观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多边合作。
“对地观测技术在监测与缓和在环境问题方面,是重要的技术和手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主任Jon Hutton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愿意加强与中国及其他国家在环境监测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与遥感地球所的交流合作。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副主席Milan Konecny也指出,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的建设宗旨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学会将促进对地观测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融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表示,国家将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基金支撑,优化发展环境,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力支持科学家广泛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区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为中国科学家营造良好的区域合作交流环境。
会议为期三天,26日下午,大会还将组织召开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观测合作圆桌会议,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们将围绕各国需求及潜在国际合作研究领域,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和联络机制,开展合作交流、考察、数据共享等,联合发起大型国际性合作计划和项目等内容进行交流,并将签订《关于建立中国-东盟区域对地观测合作网络的合作意向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