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学家提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须慎重

2015-09-09 中国科学报 张行勇
【字体:

语音播报

  9月7日,中科院地环所研究人员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撰文称,中国经过60多年的治理,入黄泥沙持续减少,到2013年入黄泥沙已减至传统农业时期,进入常态化阶段。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应该已进入自然演替阶段,如果继续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将是弊大于利,需要谨慎为之。

  文章提出了在黄土高原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面临的几大问题。首先是粮食供应问题。在保证人均耕地1.5亩的前提下,黄土高原退耕的面积上限为236万公顷。然而,自2000年退耕以来,截至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已退耕土地483万公顷,局部已出现人—粮关系紧张的局面。

  其次是植被退化问题。植被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固定大气,也在不断消耗土壤水分。如果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加之已经退耕还林的植被不断生长,对土壤水分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亏缺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群落衰败和生态系统退化,使退耕还林草成果大打折扣。

  水资源平衡问题同样严重。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尤其是1960年以后,黄河水流量开始下降。根据文献报道,80%为人类活动造成(退耕还林草、淤地坝建设、梯田建设等),其次是由于蒸散发原因。如果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势必引起黄河下游水量减少,影响中下游的工农业生产活动。

  基于此,研究人员建议,未来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原则应是自然演替,而不是继续人工扩大面积。植被管理应聚焦在有限的土壤水管理,过于密集的植被应梳理,高耗水的外来物种应逐步被低耗水本地土著物种替代。对于局部人—粮矛盾突出的地区,应该通过治沟造地来解决,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力,节约用地,巩固退耕还林草的成绩。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9-09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