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近10年来最大地磁暴产生机制

2015-09-01 中国科学报 倪思洁
【字体:

语音播报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颍等人,日前结合日冕成像观测和太阳风就地测量,对比研究了产生近10年来最大两次地磁暴的日冕物质抛射的等离子体和磁场特征,揭示了这两次地磁暴的产生机制。该成果发表于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对理解日冕物质抛射的等离子体、磁场特征如何影响地磁暴的强度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3月17日和6月22日发生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两次地磁暴,也是近10年来最大的两次地磁暴。刘颍等人的研究表明,这两次地磁暴均呈现了多步发展的特性。3月17日的地磁暴由两个日冕物质抛射相互作用导致,并伴随后续高速太阳风的压缩,这样可以维持较强的磁场和较高的速度。2014年,刘颍等人提出“完美风暴”机制,认为不同因素的耦合可导致非同寻常的强度。3月17日的地磁暴发生本质上与“完美风暴”机制吻合,意味着“完美风暴”可能比其隐含的发生频率更广泛。6月22日的地磁暴则是由单个日冕物质抛射导致,但伴随多个前驱激波,这些激波产生的太阳风南向磁场也参与了该地磁暴的产生。

  基于以上结果,刘颍等人对多步地磁暴的发展提出了鞘层—抛射体—抛射体、鞘层—鞘层—抛射体机制。

  此外,研究人员对抛射体太阳风数据的重构表明,产生6月22日地磁暴的抛射体磁流绳结构,具有大的南向倾角和相对较强的轴向磁场;而产生3月17日地磁暴的抛射体磁流绳结构,则为低倾角,其轴向磁场远小于环向磁场。这一结果指出磁流绳的南向定向并非产生强地磁暴的必需条件。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9-01 第1版 要闻)
打印 责任编辑:麻晓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