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南京天光所

【中国科学报】南极天文探路者凯旋

2015-05-11 中国科学报 杨琪 沈春蕾
【字体:

语音播报

杜福嘉(左)与李正阳在装调设备。

李正阳安装检测南极巡天望远镜。

  近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返回上海基地码头。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副所长宫雪非来到码头,迎接南京天光所的两位队员——杜福嘉副研究员与李正阳博士。曾经的“白净书生”经历了南极极端环境的洗礼,脸颊已镀上了一层古铜色。

  “在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们成功安装了第二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进行了现场安装调试和远程联调测试,同时,还对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进行了检测和CCD更换维护。”杜福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出征南极

  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长达半年时间。2014年10月30日,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令所有科考队成员倍加振奋的是,11月18日,他们在“雪龙”船上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亲切接见。

  此后,勇士们到达南极中山站,海冰卸货和出发物资准备等工作提前顺利完成。内陆队(昆仑站队)于2014年12月15日从南极中山站出发。一路上,暴风雪、白化天、地吹雪等恶劣天气不断袭来,在南极茫茫的白色冰雪上,所有队员都忍受了无穷无尽的颠簸,每天只能早晚才能吃上热饭。科考队经过1250公里的艰辛跋涉,终于在12月30日下午3点顺利到达昆仑站。

  2014年的最后一天,当人们准备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杜福嘉和李正阳已经换上了厚厚的工作服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进行各项望远镜的安装维护。

  “探路者”AST3

  在这里,有着天文人热爱的“宝贝”——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该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无人值守望远镜,由南京天光所负责望远镜本体研制,计划在南极冰穹A区域分期安装3台主镜直径68厘米、入瞳口径50厘米、空间分辨率达1角秒的南极巡天望远镜,并配备不同的滤光片。第三台望远镜将在未来几年南极科考中安装完成。

  AST3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建设的“探路者”,南京天光所、国家天文台与紫金山天文台等有关天文单位在其研制、观测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十三五”南极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极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在这里安装、维护精密的天文望远镜并不是一件简单愉快的事情,需要科研人员克服的困难很多。

  在南极昆仑站4087米高海拔、低温低压的艰苦恶劣环境下,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两位勇士拿出的应对策略是顽强的毅力、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经过连续23天的艰苦奋战、加班加点,同时在队友的协助下,我们圆满完成了此次南极天文科考各项工作,并于2015年1月23日早上启程返回中山站。”杜福嘉说。2月7日,他们到达了中山站。

  此外,他们完成的南极天文科考任务还有:自动能源与通讯系统PLATO-A的维护和更新测试,安装升级版的CSTAR望远镜和15米高的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并在回程运输途中测量运输振动数据等。“目前望远镜已开始远程观测,接下来将在南极漫长的冬夜严酷环境中继续接受挑战。”杜福嘉说。

  忘我工作

  此次23天内陆科考也是历次昆仑队科考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其间,他们还经历了设备故障、高原反应等多重不利因素的考验。南极英雄多奇志,天光男儿爱拼搏。此次是杜福嘉和李正阳继2011/2012年的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后再次远征南极内陆,行程已经很熟悉,但此次南极天文科考的任务确实是历年来最繁重、最艰苦的一次。

  两位青年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化压力为动力,在零下40℃“哈气成冰”、高原缺氧、举步维艰的环境条件下,不舍昼夜,忘我工作。累了困了,他们就休息一会再接着干,“与时间赛跑”。杜福嘉在局促的仓室中身穿厚重的防寒服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排查故障;李正阳由于长期在室外工作,导致咳嗽多天不止。

  “轻伤不下火线”,极端天气不断袭来,他们依然坚持工作。其间,两人的体力消耗很大,体重减轻不少,由于长时间户外作业,极昼的紫外线照射,脸颊仿佛镀了一层古铜色。即使如此,他们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体中国南极天文人的强大支持和热切期待成为工作的动力。“我们不敢也不会有丝毫懈怠,我们坚决完成任务!”正是这种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激励鼓舞着他们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中国第31次南极天文科考各项工作。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5-11 第6版 进展)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